在化工生產領域,設備與工件的涂層保護是保障生產安全、延長設備壽命的關鍵環節。無論是反應釜內壁的防腐涂層、管道外壁的防銹涂層,還是儲罐表面的耐高溫涂層,其厚度是否符合設計標準,直接影響著涂層的防護性能與使用效果。過薄的涂層易提前失效,導致設備被腐蝕、磨損;過厚的涂層則可能引發開裂、脫落,增加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存在安全隱患。然而,化工行業的涂層測量環境復雜,傳統測量方式難以滿足精準、高效的需求,此時涂層測厚儀便成為破解這一難題的核心設備,為化工企業的涂層質量把控提供 “精準標尺"。
一、化工行業涂層測量:那些亟待解決的 “痛點"
在化工生產場景中,涂層測厚工作面臨著多重挑戰,這些 “痛點" 不僅影響測量結果的準確性,還可能間接威脅生產安全與產品質量。
(一)測量環境復雜,干擾因素多
化工車間內常存在高溫、高濕度、腐蝕性氣體等特殊環境,部分工件還帶有油污、粉塵,這些因素都會對測量造成干擾。例如,高溫環境可能導致傳統接觸式測量工具受熱變形,影響讀數精度;腐蝕性氣體則可能損壞測量儀器的傳感器,縮短設備使用壽命。此外,化工設備的工件形態多樣,既有大型儲罐的弧形表面,也有管道的狹小接口,不規則的測量面進一步增加了精準測量的難度。
(二)傳統測量方式效率低、誤差大
過去,化工企業常采用 “破壞式測量",即通過切割、打磨涂層獲取厚度數據,這種方式不僅會損壞工件涂層,導致額外的修復成本,還無法實現批量檢測,效率極低。即便采用卡尺等非破壞式工具,也只能測量平面工件,且受人為操作手法影響,誤差通常在 ±50μm 以上,遠無法滿足化工行業對涂層厚度 ±5μm 甚至更高精度的要求。對于多層涂層的測量,傳統方式更是難以區分各層厚度,無法精準判斷每層涂層的質量是否達標。
(三)測量數據難追溯,質量管控斷層
化工生產強調全流程可追溯性,但傳統測量方式依賴人工記錄數據,容易出現記錄錯誤、數據丟失等問題。一旦后續設備出現涂層失效問題,無法通過歷史數據追溯測量環節的問題,導致質量管控出現斷層,難以快速定位原因并改進生產工藝。
二、涂層測厚儀:原理與類型,適配化工多樣需求
涂層測厚儀之所以能成為化工行業的 “精準標尺",核心在于其科學的測量原理與豐富的類型,可根據不同涂層材質、工件特性靈活適配,滿足多樣化測量需求。
(一)核心測量原理:非破壞式檢測的 “技術核心"
目前主流的涂層測厚儀主要基于兩種原理:磁性測厚原理與渦流測厚原理,二者均為非破壞式檢測,無需損壞涂層即可實現精準測量。
(二)常見類型:按需選擇,適配不同場景
根據化工行業的測量場景需求,涂層測厚儀主要分為兩類,各有優勢:
三、化工行業使用要點:讓測量更精準、高效
要充分發揮涂層測厚儀的 “精準性",化工企業需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,規避操作誤區,確保測量結果可靠。
(一)測量前:做好校準與環境準備
校準是確保測量精度的關鍵步驟。使用前需根據基材材質與涂層類型,選擇對應的標準試塊(如磁性原理用鐵基標準試塊,渦流原理用鋁基標準試塊),對儀器進行 “零點校準" 與 “兩點校準":先將探頭貼緊標準試塊的 “無涂層" 區域,完成零點校準;再貼緊已知厚度的 “有涂層" 標準試塊,完成兩點校準,確保儀器的測量曲線與實際涂層厚度匹配。此外,需清理工件測量區域的明顯油污、銹跡,避免厚粉塵、凸起雜質影響探頭與工件的貼合度 —— 若工件表面有輕微劃痕,可選擇多個測量點取平均值,減少誤差。
(二)測量中:規范操作,避免人為誤差
手持測量時,需保持探頭與工件表面垂直,施加的壓力要均勻(通常以探頭自然貼合為準,無需用力按壓),避免因傾斜或壓力過大導致探頭磨損、數據偏差。對于弧形表面(如管道),需選擇適配的 “曲面探頭",或在測量時增加測量點數量(如圍繞管道圓周取 4-6 個點),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,防止曲面導致的局部數據偏差。測量多層涂層時,需確認儀器是否支持 “分層測量" 功能 —— 部分機型可通過調整頻率,區分每層涂層的厚度,滿足化工行業中 “底漆 + 面漆" 雙層防護涂層的測量需求。
(三)測量后:做好數據管理與儀器維護
測量完成后,需及時存儲數據(便攜式機型可通過藍牙傳輸至手機,臺式機型可直接導出至電腦),并對數據進行分類標注(如標注測量工件編號、測量時間、操作人員),便于后續追溯。儀器維護方面,需定期清潔探頭表面(用軟布擦拭,避免用尖銳物品刮擦),避免探頭損壞影響精度;便攜式機型需定期充電,長期不用時需每隔 3 個月補充一次電,防止電池虧電;臺式機型需放置在干燥、通風的環境中,避免高溫、腐蝕性氣體直接接觸,延長儀器使用壽命。